日期:2025-08-09 07:57:08
近期中东的“和平”来得有些蹊跷。美国突然摇身一变,成功调停了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扮演起“消防员”的角色。
但这番“救火”行动,却和数周前美军亲自策划轰炸伊朗核设施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从“纵火犯”到“消防员”的快速切换,到底是强大实力的体现,还是某种深层次的虚弱?
要看清这戏剧性转折的内在逻辑,不得不回顾近期联合国安理会上那两场被忽视的关键交锋。它们不仅撕开了美国“双重标准”的面具,更揭示了其霸权策略正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闭环。
核弹逻辑:谁的秩序?
时间退回到今年6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会议,讨论的正是此前美以对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军事打击。
超过125架美军F-35和B-2隐形轰炸机组成的庞大编队,执行了这次空袭。如此大规模的行动,目的显然不是简单的威慑。
俄罗斯代表涅边贾在会上发出了尖锐的质问。他直指荒谬之处:一个从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联手一个长期藐视国际法的国家,竟然对一个遵守条约并接受核查的国家进行打击。
中国代表傅聪随即以“强烈谴责”表态。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美方侵犯伊朗主权,这种行为,是对《联合国宪章》赤裸裸的践踏。
这番言论,如同法理层面的精准补刀。美国自诩国际秩序的“警察”,却纵容拥有核武器的盟友以色列,反而去攻击受核查的伊朗。
这种“我可以,你不行”的霸权逻辑,在安理会遭遇了当头棒喝。现场的尴尬与沉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道义上的困境。
不仅如此,欧洲盟友如法国和英国在中东问题上,并未完全与美国保持一致。他们的态度模糊,凸显出美国单边行动的孤立。
失控火势:请君灭火
安理会这场交锋结束后,中东局势并未降温。袭击发生后,伊朗宣布将重启高浓度浓缩铀提炼,并向霍尔木兹海峡增兵。
波斯湾航运命脉随时可能被切断,国际能源市场因此绷紧神经。局面急转直下,显然超出了华盛顿的预期。
五角大楼表面维持强硬姿态,私下却悄悄寻求帮助。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浮出水面:美国竟然紧急请求中国出面。
希望北京能“劝说”伊朗保持克制。一个主动制造冲突的“点火者”,却在火势蔓延时反过来向被指责的国家“求助”。
这幕戏精准地暴露了美国霸权的极限。他们有能力制造混乱,却往往无法控制后果,更无法独自收拾残局。
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模式并非孤例。在另一个热门议题——乌克兰问题上,同样的逻辑正在上演。只是这一次,中国的反击更加直接、更有力。
贸易双标:哑口无言
安理会近日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应俄罗斯要求审议西方援乌问题。会上,美国代理代表约翰·凯利旧调重弹。
他再次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试图将自身政策失误的责任“甩锅”给中方。言外之意,似乎中国正常贸易也是某种“原罪”。
但这一次,中方不再只是被动防守。中国副代表耿爽当场反问,一句话直戳痛点:“请问,美国自己还在跟俄罗斯做贸易,你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
这番话,让美方代表当场语塞,无言以对。数据摆在那里:2024年,尽管美国对俄实施“全面制裁”,但美俄双边贸易额仍高达37亿美元。
其中超过30亿美元,是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化肥、核燃料等关键物资。嘴上说着制裁,身体却很诚实。
如果说在伊朗问题上,中俄的配合是揭露了美国的逻辑漏洞;那么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反击,则是用美国自己的事实。
给了其话语霸权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标志着中国外交风格的重要转变,从过去相对的“温和防守”,开始转向更加“理性且直接的反击”,旨在打破美国的话语垄断。
结语:旧规则的裂痕
回顾这次伊以停火,与其说是美国实力的胜利,不如说是其在“双重标准”被反复拆穿、霸权闭环失效后的被迫之举。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面临国内支持率下滑的困境。其对外政策,多少带着转移国内矛盾、为政策失败找替罪羊的色彩。
美国的外交策略,正陷入一种“制造危机—甩锅他人—无法收场—寻求对手帮助”的怪圈。这种模式不仅未能巩固其霸权。
反而为中国等国提供了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出击”的契机。安理会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沉默”,也反映出对美国霸权的恐惧与无奈。
当今国际舞台的博弈,不再仅仅是赤裸裸的实力较量。更深层次的,是对“规则”定义权的激烈争夺。通过抓住并放大对手的内在矛盾。
中国正在更主动地参与塑造一个真正基于国际法而非霸权的多边世界秩序。这无疑是一场改变全球格局的长期博弈。
亚金配资-普通人炒股票如何加杠杆-股票怎么买杠杆-股票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